“你们的氨耗数据已录入系统,请放心。”自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开展“定性指标定量化,定量指标精细化”后,每天下午6时,公司化肥厂一尿素车间核算员苏晓云都要采集装置的重要原始数据并录入“班组成本核算软件”中。
以往,各生产装置的许多指标没有细化到班组和个人,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实施班组成本核算后,每个班在交班时提取上班数据和本班数据,由核算软件自动生成生产台账和各项指标明细账,计算出班组生产直接成本,对班组核算和装置核算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排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成本超支,确保装置优化运行。
数据是基础,解决问题是目的。为从宏观上对装置能耗、物耗和瓶颈问题组织攻关,确保装置在最佳状态下运行,这个化肥厂每月每季组织经济分析活动,比照同行业指标、同期数据,进行对标分析,确保装置能耗在可控范围内。班组核算员每月对达标指标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对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形成分析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
有了这种全程跟踪的班组核算,员工开始琢磨起节约的小窍门,能修旧利废的就尽量不买新的,能自己干的就不外请人员。由于各项成本费用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全厂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成本管理格局。今年前4个月,这个厂一化肥装置综合能耗42.79吉焦/吨氨, 同比下降2.01吉焦/吨氨;二化肥装置综合能耗31.78吉焦/吨氨,比公司考核值降低1.72吉焦/吨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