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员和刘艳廷副研究员团队开发的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由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担任主任、清华大学魏飞教授担任副主任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创新性强,指标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还建议加快工程化开发进程,早日建成工业示范装置。
会上,邓德会介绍了技术背景、技术路线、创新点和知识产权情况等。据他介绍,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主要利用碱性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将碱性电解水系统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创建废热回收系统,实现了热量的高效利用。
在此基础上,他们建成了基于铠甲催化剂的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中试装置。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该中试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考核。考核数据显示,该装置实现了以海水为原料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碱性电解槽直流电耗不高于4.2千瓦时/标准立方米氢气,氢气产能达91.2标准立方米/日,氢气纯度不低于99.999%,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联产淡水29.3千克/日,电导率不大于20μS/cm,盐度不大于0.01ppt。与传统电解水制氢装置相比,该装置的电能利用率提高了13.9个百分点。